新修道路三至四成的钱“埋”入地下
我市目前最新、最规范的排水管道

昨日,高新大道改造施工现场,工人在对接两根管道。(记者李永刚 摄)
最新的城市道路排水管道是咋建的?昨日,记者在东湖高新区的高新大道上,看到正在铺设的地下排水管道,这是我市目前最新的排水道,也是最规范的排水管道之一。
高新大道九龙村附近,这里距离葛店只有5公里,该区域是规划中的武汉新城——未来城。上午10时许,记者沿高新大道前行,只见两侧正在扩建道路。
道路两侧各开挖2条沟渠,施工人员正在向沟渠中铺设排水道。“这是未来城的道路排水主管网”,监理单位负责人介绍,原来的这一段道路为城乡公路,没有排水管,雨水直接通过自然排放至周边的农田、沟渠。公路变成城市道路后,首先要修建排水管道。
排水管道分为雨水管和污水管。雨水管口径大,最大的直径有2米,埋得浅,距地面约1—2米;污水管口径小,直径多是400毫米,埋得深,最深约4.5米。两条管道都是独立的系统,互相不交叉。
记者在现场看到,沟渠边堆放着排水管,有1人多高的水泥管,也有面盆大小的黑色塑料管。
排水管道上,每隔30多米,就有一口竖立的检查井,与排水管相通,犹如一个水管的三通,人员可以从井内下入管道中。高新大道沿线的几个支路路口,全部预留了排水管道的接口。今后,附近再建的建筑可以将雨水或污水轻松地接入主排水管网内。
排水管道已经铺好的沟渠上,推土机正在填土,上面还要铺上钢筋水泥、沥青,成为“未来城”主干道。
“先修管,再修路。10多年来,东湖高新区的地下排水管道都是按照这个标准新建的”,据管委会建设局负责人介绍,目前东湖高新区共有1600公里的排水管道,除了以前建设的关山一路等少数道路外,其他新建道路均是采用雨污分流制。在道路建设成本中,有30%—40%是用于修建地下排水管网的,以确保排水通畅。
当天,在高新大道、光谷大道等宽阔的马路上,记者随机揭开几处井盖,发现不管是雨水井还是污水井,都十分清洁,井管内没有淤积物。
据调查,近年来,东湖高新区除去年“6·18”大雨时,出现渍水外,其他的大暴雨均安然度过,没有出现大面积渍水。( 记者:金涛、潘红柳,见习记者:夏奕、黄帅、康鹏、刘智宇、岳源)
“硬管道”背后的“软实力”
市场化保障排水管通水畅
东湖高新区的渍水在全市是最少的。普通人认为凭借的是硬实力——排水管网都是新的。昨日,记者“陪同”考核下水道发现,软实力——维护运营也是管通水畅的重要因素。
昨日,东湖高新区建设局、财政局等单位对下水道进行“季考”,随机检查下水道,揭开井盖,现场打分。
考核的对象是4家公司,他们承包了全区下水道的日常疏捞维护工作。承包是每年对外公开招标确定的。也就是说,东湖高新区没有自己下属的疏捞队,所有的疏捞活都交给市场招标。而他们只是对中标者进行考核、付款。
考核的最重要指标是渍水。如果一个地区出现渍水,承包公司将受到处罚,并要立即查明原因,进行整改。如果是建筑施工等外界原因引发的,立即召集相关部门开现场会,迅速解决,确保不出现第二次渍水。
据了解,对下水管道维护实施市场化管理,在全市还是唯一的。东湖高新区将全区1600公里的下水管道,划分为4个区域,分别由4家单位中标,4家公司既有竞争,又有协助。
昨天的现场考核中,4家公司负责人也参与,面对面的打分,让人信服。现场考核中还对新暴露的问题提出整改计划。
井盖是排水管网最细小最不引人关注的地方。不过,细节也可以看出水平。
在高新四路,下水道的井盖全部隐藏在道路中央的绿化带上。“此举既方便疏捞施工,不影响交通,还可以避免井盖被汽车碾坏”,技术人员称。
在光谷大道的马路中间,几处井盖牢牢抓在地上,与道路混为一体,井盖与盖沿之间没有一丝缝隙。据介绍,这种井盖是防沉降井盖,在全市最早使用,已有3年多,没有塌陷和松动。目前已在全市推广使用。